东北“煎饼神话”,一座20万人口小城的逆袭
有个网友曾经在网上发过一个问题:大学不是985,211,不是大厂,不是粉丝...怎样才能快速致富?
有人有一招:摊煎饼。
所以,真的是有理有据。
几年前,北京一家煎饼摊的阿姨和顾客发生了一点小争执。大妈脱口而出,“我一个月挣三万,怎么会丢个鸡蛋!”
总之,大妈上了“顶流”,摊煎饼成了快速致富的“神话”。
一、煎饼的“历史沿革”
说“神话”似乎有点夸张,但不要小看煎饼摊。虽然很小,是餐饮零售中一个小业态的代表,但是很完整。
特别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煎饼是“摊”出来的,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
目前国内有几个地方。因为一个小小的煎饼,村民们致富了,甚至成为当地有名的特色产业。
典型的省份有山东、吉林、黑龙江。
黑龙江省穆棱市,这个边境农业小镇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穆棱市只是一个县级市,2022年底户籍人口22.1万。
但在这个小城,薄如雪花的煎饼不仅飘到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还飘到了国外,征服了外国人的胃。
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都纷纷抛出订单。
据说有些生产车间的煎饼订单甚至排到了2023年10月到2024年2月。
目前,这个20多万人口的小城,每年生产销售煎饼600多万斤。
这是一次相当大的从“主食”到“主业”的跨越,拓宽了这一带人的致富之路。
二、煎饼简史
其实煎饼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并不是什么创新食品。
至于它的历史,有人说它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临沂,后来逐渐流传并影响到鲁南、苏北乃至东北。
但其实这个说法有点太保守了。
因为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已经有了摊煎饼的工具,比如陶罐,可以做煎饼。
这也意味着煎饼的历史甚至可以称得上和中华文明史一样悠久。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碟形陶器
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文献和一些古代文人的著述中窥探到煎饼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
比如,据历史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煎饼被称为“熏天”,意为熏蒸不祥之兆和厄运,为家人寻求好运。
到了明朝,煎饼有了更神奇的“功效”。
沈邦在《万部杂记》中说:“用面条铺煎饼,熏床以防虫蛀。”
文人笔下的作品更能验证煎饼的历史演变。
比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就描述了几百年前鲁中地区制作和食用煎饼的一些趣事。
宋代李觏的《一饼填天》诗揭示了煎饼曾是那个朝代重要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在当代,煎饼有了与生活和女性形象相关的另一层含义。
比如蒙阴作家赵锡玮写的散文诗《拾饼思母》,临沂词人写的歌《赵元平》。
在山东历史上,煎饼不仅是“重要资产”,还是“救命神器”。
比如1967年,在泰安市东杨楼村,发现了一份明朝万历年间的“分居契约”。
在这份合同中,“一盘烟叶,23公斤煎饼”成了重要的“资产”。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去东方》中,山东人朱开山被生活所迫,离家“去东方”。
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一个家庭唯一不能一次次抛下的“保命”物品,就是一大包煎饼。
这些“保命”物品,后来随着19世纪山东人大规模入侵关东,传到了东北。
三、天时地利人和扎根东北
随着这种传播,煎饼在东北生根发芽。
比如前面提到的边境小城穆棱。
那么,煎饼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呢?
恐怕要从做煎饼的原料说起。
“古老”的手工煎饼是将小麦、大米、玉米和有机大豆浸泡在水中,磨成糊状,然后涂在种子上制成的。
这就意味着,除了工艺和温度,最重要的是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
而这些原料恰恰是黑龙江的优势。
数据显示,2022年,黑龙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24.8万亩,占全国的12.4%,同比增加197.9万亩。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历史第二),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前十省份排名图片来源: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
另外,黑龙江的黑土层肥沃油滑需要200~400年,每一厘米的形成也需要200 ~ 400年。
在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这样的黑土层厚度甚至超过1米。这样看来,光是这片黑土地,就是大自然积攒了两万多年的财富。
这片黑土地上生长的水稻、大豆、玉米、小米、高粱等作物,不仅味道无与伦比,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而这些才是做好煎饼最重要的条件。
这正是时候。
还是有个好位置的。
【/h/】煎饼做好了,但是要快点运,很考验当地的运输系统。
穆棱,一个农业小镇,在今天的地图上非常不起眼,可以算是真正的偏远地区。
不仅远离中原,即使在东北,离中心城市也相当远,存在感很低。
穆棱,地图上的黑龙江省边境小城
但在清末民初特殊的国际形势下,这里是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较早的地区,尤其是早在1901年,这里就通了铁路。
当年中东铁路在这里建成后,穆棱站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时,广木岭有三条线路:中东铁路和两条中东铁路支线。
东起海参崴,经哈尔滨、旅顺、满洲里通往莫斯科。
光绪年间,在《皇朝直省图》、《吉林省图》和徐希的《民国东北三省略》中都有对穆棱站的描述。
至今,在穆棱站以北1公里的穆棱河上,还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铁路石拱桥——中东铁路穆棱河大桥。
【/h/】此桥建于1898年,全长174.03米,10座石拱,每座净跨12.8米。当年完工后,俄罗斯军队驻扎在桥边进行保护。
现在穆棱市每天能通过12对客货列车,年运量120万吨,客运量百万人次。
除了铁路,便捷的公路交通是这个小城的一个突出优势。
穆棱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京哈高速、吉昌线、木湖公路等多条主干道贯穿市区。
目前,这座小城有地方公路469公里,其中360公里达到国家三、四级路面标准。可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天时地利人和,不缺人和。
穆棱近年来在营商环境和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就拿小煎饼来说吧。
为了扶持煎饼产业的发展,马桥河镇当地政府还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一个小作坊加工区,将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马桥河镇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68万元。
【/h/】此举不仅是真心,更重要的是这些投入没有白费。
没有房租的压力,当地村民会有底气。
媒体上有很多这样的典型报道。
当地村民冯多年以种地为生,甚至在50岁的时候,毅然走上了煎饼的创业之路。
现在,他的20台全自动金澳机一直闲置着,日产量能达到几千斤。
即便如此,想吃他的煎饼,也要排队,有时候甚至要排三个月。
更让人惊喜的是,短短两年时间,他已经扶持了当地150多户村民,一起走在煎饼产业的光明大道上。
吴迎春,一个当地的女人,不仅看好煎饼行业,还在煎饼上做出了更多的“花样”。她的果蔬煎饼是煎饼界最受欢迎的热门单品。
她的煎饼产品不仅全国各地都有消费者,在日本、新加坡、英国也有很多回头客。
而她通过建立煎饼加工业,带领当地200多名妇女共同致富。
都是穆棱煎饼产业的一部分。
目前,穆棱市像冯、这样的煎饼从业者有1500多人。
资料显示,到2019年,穆棱市马桥镇人口刚刚超过2.5万,还不算近年来广受诟病的东北小县城人口流失。
而网上的一则招聘信息显示,在这个小城,煎饼行业的工资比其他作坊高很多。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煎饼行业在这个小城的“江湖地位”。
2013年11月,牡丹江地区迈克尔的招聘信息。
当然,煎饼行业只是这个边城众多行业的一个缩影。
2022年,这个黑龙江小城实现了144.2亿元的GDP好成绩。
2022年黑龙江省GDP 1.59万亿元。
一个煎饼成为了撑起当地经济的一大产业,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靠的无非是柔中有刚,韧而不脆,什么都有。
这些年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东北似乎一直与人口外流、衰落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但是看了穆棱煎饼界的传奇,可能会颠覆大家的想象。
其实在我们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生机。
这也是中国威武进步的最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