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宣布退市,便利店为何难?
在零售业的布局中,便利店因其便利性和与消费者的接近性,一度成为市场的宠儿。
2017年,便利店行业迎来资本的春天,各大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线下,企图在这片蓝海中分一杯羹。JD.COM、阿里巴巴、苏宁等已经宣布了大规模开设便利店的计划。一时间,便利店似乎成了新零售的代名词,资本热浪一波接一波。
然而好景不长,资本热潮来得快,退得也快。
2017年之后,便利店行业迅速降温,资本的退潮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陷入沉思。市场饱和,成本上升,电商冲击,消费习惯改变,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便利店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日,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也宣布了退市的消息。它的退市是整个便利店行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便利店行业面临的多重困境。
此外,便利店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缺乏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使得消费者对便利店的兴趣逐渐降低。精品便利店虽然提出了“千人千面”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SKU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很难做到真正的个性化。
在这种背景下,便利店行业需要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变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如何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是便利店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1。罗森宣布退市。
90后爱吃的日式便利店被摘牌。
近日,日本便利店巨头罗森宣布将于7月24日正式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其长达24年的上市进程。
消息一出,网友们都不淡定了。薇薇安(化名),1990年出生,现在是上海一家大厂的产品经理。她说她的早餐基本在罗森解决。“自从来上海工作,我平日就在罗森买早餐,三明治,玉米,咖啡,馒头。我一天十块钱以内就能解决我的早餐,也省去了回家做饭后收拾的时间。据说罗森退市不会影响正常运营,我也希望如此。”
罗森的消费群体中,有很多像薇薇安这样的一线城市农民工。据微信官方账号GeoQ智图发布的《2023年连锁便利店加速洗牌及数据盘点行业发展现状》显示,罗森在高速城市的门店覆盖率明显高于线下城市,TOP10城市的门店数量相对较多,达到68.08%。
图片来源:GeoQ Zhitu
零售行业专家张育林(化名)评论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年轻流动人口很多,大部分是来打工的。现在大城市加班的情况也很严重,所以很多年轻人工作日既没时间也没心情在家吃早餐,有时候加班也没时间回家自己做夜宵,所以这种便利店很适合在大城市经营。
众所周知,便利店的单品价格要比大型超市贵。说白了就是用更高的价格换取便利。在一个人单独生活或共同生活的城市,便利店的运营模式非常适合。相反,在一个以大家庭为生活单元,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便利店的经营会很差。
罗森品牌于1939年创立于美国,在获得特许经营许可证后于1975年在日本开设了第一家店铺。1996年,罗森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连锁便利店,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2000年,罗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从公布预期退市时间算起,已经上市24年。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便利店百强名单。2023年,罗森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经超过6000家,领先于711和全家。
近年来,便利店的自创食品和创新食品逐渐成为打造便利店品牌影响力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追求在便利店购买个性化和有创意的食物,许多美食博主也开始尝试便利店的食物。便利店创业者小于(化名)表示,罗森的小包装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非常划算。如果一个人想喝下午茶,根本没必要去昂贵的甜品店,在便利店就能满足。
即便如此,便利店同质化竞争加剧,一线城市便利店逐渐饱和,罗森也面临私有化的选择。
至于谁会收购罗森,根据IT之家此前的消息,日本第二大电信运营商KDDI宣布计划收购罗森约50%的股份。目前罗森由母公司三菱商事持股50.1%,KDDI持股2.1%,其他投资者持股47.8%。收购完成后,罗森将被私有化并从股票市场退市,三菱商事和KDDI各持股50%。
据悉,KDDI是日本电信运营商,业务包括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KDDI的前身是KDD公司,成立于1953年。
二、便利店为什么这么难?
近年来,精品便利店频陷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产品选择和性价比。
说是精品便利店,但从选品来看,是“真精品”还是“假精品”?
小于的意思是,精品便利店最初的愿景其实是要做到“千人千面”,在满足便利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根据当地特色选择产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落地,其实有利于真正精品便利店的实现。比如便利蜂等便利店,现在有覆盖全店的监控和电子结算系统,可以帮助品牌更高效地分析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可以根据销售情况个性化配送。
然而,实际上很多精品便利店在大部分区域并没有做到产品的个性化,主要是因为SKU过于复杂增加了成本。小于意味着,一个本土便利店要想做好,在人员管理、供应商管理、产品选择、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至少需要3 ~ 5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统一供应链和产品质量的管理,SKU越统一越简化越好。高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自然是有矛盾的。
除了产品的选择,性价比较低也是精品便利店的劣势。
以一瓶可乐为例。在一般超市,可乐卖2.5元/瓶左右,但在便利店,可能卖3 ~ 5元/瓶。这是因为便利店会为“便利性和及时性”提供附加值,同时其产品的性价比会降低。当然,在高速城市,人们愿意用更多的钱来换取这种便利,但这阻碍了精品便利店的探索。下沉市场的生活节奏更慢,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这也导致便利店对下沉市场有天然的“水土不服”。
人口、文化、地形结构也是便利店必须克服的挑战。例如,日本因其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广人稀的美国便利店不发达,而大型超市则更加繁荣。在国内,上海人口密集的便利店业态相对成熟,而北京的精品便利店由于区域结构和居住结构复杂,以及行政性质带来的商圈区位限制,知名度不如上海。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在人口结构和居住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各个区域的分布也有所不同,这给连锁便利店在下沉市场的扩张带来了诸多区域性挑战。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连锁便利店在全国布局时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显示,71.1%的消费者会在便利店购买休闲零食,54.7%的消费者会购买现成食品。食品是便利店消费频率较高的商品,而中国不同地区的口味和饮食文化差异较大,如何制定不同地区的商品选择策略是一大挑战。
对于精品便利店来说,要做到“千店千面”是相当困难的。他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甚至社区消费者的细微消费差异,灵活调整商品投放、产品选择、促销定价和增值服务。每家店都需要有细微的差别,这是连锁便利店能否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关键。
要做到这一点,自动补货系统和结算系统的成熟度非常重要。精品便利店需要机器承担大部分重复性和简单性的工作,从而释放人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比如机器可以分析一种商品的滞销率,而店长需要思考为什么商品在某一家店卖的不好,决定是找替代品还是通过促销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
及时、准确、敏捷地开发商品分析、结算等功能系统,培养员工更有效地利用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实现技术与个性化服务的完美结合,将是未来连锁便利店竞争的核心。
第三,资本从繁荣中变得冷静
2017年曾被称为“便利店元年”。据《全国商报》报道,当年便利店相关投融资事件70起,投融资金额达65.13亿元。
当时有很多头部VC/PE机构参与。2017年,红杉中国参与今日便利店B轮融资,这是其继2014年参与首轮融资后的又一次加码;同年,红杉中国也参与了猩便利的A轮融资,2018年继续追投。
今日和猩便利都是便利店赛道上的明星项目,参与的投资方也不仅仅是红杉中国。今日便利店在2017年也获得了李新忠资本的投资,而猩便利获得了袁晶资本、华兴资本、蚂蚁集团等多家机构和行业的投资。
同样在2017年,IDG入驻办公室,无人便利店番茄便利,君联资本入驻体验式精选食品超市eat!食品超市和日常新鲜方便的购买。
同年,各行业也纷纷裁员,JD.COM、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相继推出自己的便利店计划。2017年4月,JD.COM宣布未来5年计划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JD.COM便利店,其中一半以上位于农村地区;随后在2017年8月,阿里巴巴也通过其零售平台推出了天猫店,并以很高的姿态进入便利店市场。
但经过一年的热潮,资本和行业对便利店的热情似乎都迅速消退了。关注度高的行业后续新闻很少,资本融资事件也在减少。
从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14-202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融资情况可以看出,从2021年开始,无论是融资事件还是整个赛道的金额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论原因,第一,随着资本和产业的终结,各种品牌和定位的便利店品牌迅速增长,使得市场迅速饱和。一条街、一个区域对便利店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但由于大多数便利店为了快速扩张而采取加盟政策,在选址上容易因过度扩张而饱和,门店之间会互相“抢生意”,削弱单店利润。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都在上涨,这将进一步降低便利店的利润空。
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网购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对实体便利店的客流和销售产生了冲击。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出现,分散了便利店的客流。为了适应数字化零售的趋势,便利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这对一些传统便利店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多重因素下,投资者开始更加理性地评估便利店行业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最终导致投资热情降温...
罗森宣布退市是众多便利店品牌困境的一个缩影。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寻找新的优势,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文来自:融中财经,作者:吕静之,编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