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加入欧佩克+,明年油价该跌了?
2023年最后一次欧佩克+会议上,出现了一张新面孔,吸引了全球石油市场的目光。
当地时间11月30日,巴西能源部长西尔维拉(Alexandre Silveira)宣布,巴西将从明年起加入该组织,成为欧佩克+的第24个成员国。
巴西是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自2016年以来一直是南美最大产油国。根据IEA的统计,2022年,巴西的石油出口量位居世界第十,也是少有的产能快速提升的产油国。巴西今年的日均产量将达到350万桶,很可能在2023年成为第五大产油国。
“对于巴西和能源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西尔维娅说。
但巴西的参与可能是当天陷入僵局的欧佩克+会议的唯一亮点。会后国际油价一度从高点下跌超过5%至80美元/桶,市场以实际走势表达了对会议结果的失望。
会后,欧佩克+成员国达成协议,明年初“自愿”减产近200万桶/日。换句话说,因为它不是强制性的,成员国可以随时退出这一协定。相比会前市场盛传的“统一减产200万桶/日”,原油市场高估了机构的减产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油价与11月21日国内上一轮成品油调价类似,并无明显波动。下一轮调整是在12月5日。综合多家媒体和机构的预测数据,预测国内除海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的92号汽油仍将维持在“7元时代”。
在全球原油需求疲软、巴以冲突仍未停止之际,欧佩克+似乎有点“分裂”。
首先,最特别的成员
欧佩克+频繁的减产动作似乎不太适合近年来产量和收入大幅增长的巴西。
欧佩克+是一个对所有产油国开放的组织,其章程对签约国没有约束力。
即使成员国在会上集体通过了减产计划,私下里还是有一些操作空。例如,在集体通过减产计划后,人们经常发现伊拉克和伊朗实际上在增加产量。
同样,如果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的集体行动在未来不符合巴西的利益,那么巴西可能仍然不会参与。
是否参与减产取决于巴西能接受什么样的油价。
虽然沙特的石油生产成本不到10美元/桶,但由于近年来投资的不断扩大,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的估计,沙特今年需要国际油价在每桶80-88美元之间才能维持财政平衡。一旦低于这个价格,沙特就会有减产和提高油价的动力。
截至发稿,布油价格80.82美元/桶,美油76.05美元/桶,接近沙特底线。
但是这个价格,巴西还是可以赚钱的。这是因为巴西维持财政平衡所需的油价相对较低。根据《经济学人》的研究估算,巴西能够承受的原油价格低于沙特,与美国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约65美元/桶。
所以,即使国际油价低于80美元/桶,巴西也不急着跟随沙特减产的步伐。
即使决定减产,巴西政府对国内石油产量的控制力也不如沙特和俄罗斯。在执行上,可能很难统一步调。
由于近年来巴西石油出口的快速增长,政府已经对外开放了其石油工业。改革后,每个油田都将进行全球招标,巴基斯坦负责开采作业并持有一定股份,不可能单方面决定减产。
比如2013年,巴西首次推出里贝拉盐区块,最终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中石油、中海油组成的财团中标,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作业者。
关于巴西入主欧佩克+,瑞银分析师Giovanni Stano Vaud认为,对该组织的影响是有利的,但对油市影响不大。
二、减产没用?
无论未来巴西在欧佩克+的影响力有多大,成立仅7年左右的欧佩克+本身已经陷入了对原油市场影响力下降的窘境。几乎每次成员国会议都会减产,但是油价不代表一涨就涨。
事实证明,面对全球需求不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事件,仅仅通过调节供需来支撑油价是不够的。特别是当外部环境因素还涉及主要成员国的利益时,成员国之间很容易“分道扬镳”。
比如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大幅限制石油产量,扩大财政赤字空?巴以冲突后,沙特对以色列不满,但又想向美国表达抗议,该怎么办?伊朗和伊拉克是否应该通过增产增收来支持巴勒斯坦?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从一开始,欧佩克+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组织,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石油出口利润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成员国中,沙特和伊朗是死对头,南苏丹和利比亚饱受内战之苦,而委内瑞拉等其他产油国则深陷经济危机。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机构对油市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沙特想减产提高油价,其他国家想增产尽快出口石油实现创汇。
就在上周,作为国际油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触及每桶77美元,达到近四个月来的低点,甚至低于巴以冲突爆发时的水平。当时,沙特不顾美国的明确抗议,带领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支撑油价,是该组织展现影响力的一个亮点时刻。
现在,欧佩克+成员国已宣布明年一季度“自愿”减产,总规模为219.3万桶/日,其中沙特和俄国分别减产100万桶和50万桶,剩余份额主要由伊拉克、科威特等国承担。
但这一次,市场并不认为欧佩克+的减产会带来石油供应的明显减少。
能源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的研究主管阿姆里塔·森(Amrita Sen)表示,欧佩克+新的减产目标实际上可能只有一半。因为有些国家的石油实际产量低于其宣称的产量,比如某国宣称在100万桶/日的基础上减产50万桶/日,但实际上其产量只有50万桶/日。
国际能源署(IEA)也预测,明年全球需求将小幅增长至93万桶/日,这可以通过非欧佩克+成员国增产轻松满足,使得该组织的集体减产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美国就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2023年,美国对全球石油供应量的增加贡献了80%,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在石油行业的崛起削弱了欧佩克+在石油市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