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两省,女多男少
所有的闪光和心碎,
待在这里,看着对方,说话,
变成冬天,变成河岸。
——《冬泳》班瑜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以99.70和99.69的性别比例成为全国唯一的女多于男的省份。其他省份的性别比都高于100,广东的性别比是全国最高的,也就是说广东每100个女性就有113个男性。
女多男少,往往是发达地区的人口特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的人口性别比都在100以下。目前经济数据在全国并不显眼的辽宁和吉林,为什么会率先进入这个行列?
原因是东北的变化浓缩了中国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那么,同样位于东北的黑龙江,为什么性别比是100.35,而不是小于100?
东北,城市化的河边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由于气候和历史的原因,东北人口一直很少。清朝时期,朝廷对东北采取了一套断断续续的封闭政策,大规模的人口增加在这里并不容易。
到了清朝中后期,通过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国家普遍变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对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下决心。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被俄国夺取,由于东北固有的问题,清政府于1860年开始禁止东北。
1896年,沙俄迫使尚未从中俄战争惨败中恢复过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获得了修建清朝东部铁路(以下简称“中东铁路”)的权利。董卿铁路建成后不久,清朝也正式全面开放了东北。
中东铁路的旧地图,可能有些城市的年轻人认不出来(图:Flickr)。
董卿铁路上的松花江大桥(图片:wiki)
同期,日俄战争后,胜利的日本加速向东北渗透,瓜分铁路和矿业权益。
抗日战争时期,伪满洲国在日本的统治下进行经济统治,促使长春成为东北科技教育发展的重点。
在环境的加持下,山海关的大量贫民流入东北,成为东北铁路的铺路人、煤矿的矿工、城市的缔造者。四平、长春、大连等城市都是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建设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到90年代的一个世纪里,东北在工农业发展、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与中国工业化时代其他移民较多的地区相比,东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宗族传统薄弱,这是与习俗最显著的文化差异。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是移民的后裔,与中国历史朝代兴亡时期的人口流动不同。东北人口流动的第一推动力是工业化的需要。关区人口以小亲属或个人身份流入东北。农业发展也具有鲜明的工业化和为工业发展服务的特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和形成一个庞大而立体的宗族社会。
东北的城市化率一直很高,因为山海关的移民几乎从“东渡”时代开始,在政府和大企业的推动下,就已经转化为城市人口。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东北很难发展出有规模、有传承的民营经济。
土地复垦本身往往是在城镇周边由政府组织引导,导致城市化率很高。比如辽宁的城市化率为68.11%,仅次于除重庆以外的三个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位居全国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7.92%提高到60.60%,近40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城市化。
东北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高。据“七普”统计,辽宁、吉林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辽宁为10.34,仅次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
东北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短视频中经常听到的东北口音,恰恰反映了相比于西部地区难以进入流行文化赛道的人口和一线城市不屑于进入这条赛道的人口,中等教育程度较好的东北人在流行文化的传播上更有优势。
东北常住人口就业重视“编制”,也是关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因为从19世纪末董卿铁路建成开始,经过晚清、民国、伪满洲国和新中国,中国东北的发展一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
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的公有制经济基础雄厚。人们对在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有一份“正经”工作这一观点的认同度仅次于华北。
女多男少的辽吉
一系列的因素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独特的人口特征,而这些特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百年来推动东北经济崛起和发展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居民都与“编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弱。
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计划生育政策中,东北地区的执行最为严格,这导致了较低的出生率和更加均衡的性别比例。在现代医疗卫生条件下,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略高于男性。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后,女性人口自然超过男性。
高流动性移民文化:东北文化主要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原移民结合当地游牧(狩猎)传统的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
解禁后,关区农民大量涌向东北。
移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可能会快速、大量地流入一个地区。因为这个地区的宗族和血亲关系很少,所以这些移民很容易流入其他建设快、个人发展大的地区空也是同样的原因。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三线建设过程中,东北地区的专业人才开始逐渐流入内地新兴城市。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重组浪潮推动东北三省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男青年涌向沿海省份。
女性地位更高:东北地区工业化早,城市化率高,平均受教育年限长,对应的女性受教育机会更多,在“考研”和“考编”上比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经济自立是关系平等的重要保证。东北女人在家庭中有话语权。2017年,辽宁省会沈阳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男性家暴庇护所。
近年来,虽然“国考”岗位的性别取向仍普遍倾向于男性,但男性的主导地位正在下降。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统计,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已超过男生。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女性不愿意为了更高的工资水平离开家乡,去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但对女性工作者不够友好,存在很多“传统”观念,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利和责任不平等。
这也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
与此同时,男性人口继续流向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至于有些家长吐槽,宁愿儿子平庸,以断他离家出走的念头。由此,辽吉地区的人口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状态。
“不一样”的黑龙江
黑龙江(100.35)、河南(100.60)两省,男性人口仅略高于女性人口,处于性别比下降的第二梯队,很可能在下次人口普查时进入性别比100以下省份行列。
这两个省的数据很接近。
同为东北省份,黑龙江省的性别比比辽宁、吉林两省要慢,主要有几个原因。
黑龙江是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13个地级行政区中,资源型城市占了9个。在多年的资源开发中,黑龙江的石油、煤炭、木材等主要自然资源已经枯竭。
黑龙江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9个是地级行政区。
当经济增速放缓时,女性在资源型地区就业处于比男性更不利的地位,所以女性有强烈的动力向邻近的吉林、辽宁,甚至关中发达地区流动。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乏力,影响中俄贸易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作为边境省份,疫情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比东北其他两个省份更加明显。
多项因素进一步加速了黑龙江人口的整体外流,造成青壮年劳动力在经济发达省份纳税,退休老人在环境宜居的地方领取养老金的局面。
七普数据显示,黑龙江人口比六普减少了16.87%,十年间减少了646万多人。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有媒体鼓吹山海关的年轻人去房价低的鹤岗生活,欲望低。但就人口流动而言,选择长期在鹤岗生活的年轻人很少,黑龙江本地人对“宜居”的理解也与这些猜测大相径庭。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女性多于男性是后工业时代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体现,大部分地区可能无法避免这种现象。按老话说,就是“你一跺脚就麻木了”。
因此,性别比的变化趋势也代表了辽吉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可能。
性别比略低于100,但保持稳定,这是现代社会正常的人口特征。东北城市人口比例高,很多老人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退休后靠养老金生活。地方财政现状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决定了东北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上限不高,但下限高于很多内陆地区。
辽宁、吉林两省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有利于文化观念的沉淀和文艺创作的发酵。率先开发的共和国长子的故事,在房地产业难以推动城市扩张的今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共鸣,推动“东北复兴”成为全国文化热点。
其实东北的文艺发展并没有明显中断,只是近几年在文艺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东北风暴。
2023年全国各省区市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辽宁省GDP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但总量仍在2万亿梯队中倒数第一,辽宁、吉林地区经济前景仍需观察。
东北三省今年前三季度GDP数据全部持平。
如果产业转型不顺利,仍然没有长期增长点,青壮年男性人口持续流失,“未富先老”趋势加剧,性别比可能低于部分发达国家。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同时,近年来一线城市就业环境变化较大,部分高学历青壮年从北上广深等城市返乡。他们引入了一线城市的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经验。
国家战略的政策协调与人才回流理念的更新融为一体。如果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营商环境改善能够顺利推进,进入自发的良性循环,优质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吸引人才。
由此,辽吉性别比可能升至100以上,延缓老龄化进程,改善东北人口结构,“共和国长子”有望从“东北复兴”走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