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政策错位,人民币汇率呈现三大特征
“2023年,在中美货币政策周期深度错位下,人民币对美元突破‘7’用时最长,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历史上最严重的错位。前三次破‘7’都形成了双向趋势,但这次还没有形成双向趋势,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常务副书记、副总裁王金斌表示,影响人民币汇率有三大因素,分别是经济和经济预期、利差和美元指数。
12月8日,CMF宏观经济研讨会(第78期)以“中美货币政策周期深度错位下的人民币汇率”为主题展开讨论。
王金斌总结了中美货币政策周期深度错位的四个特征:一是中美政策利差倒挂见顶,今年8月超过190 BP(基点),这是核心变量;第二,央行总资产存在差异。2020年6月至今,美联储缩水至1.1万亿美元,中国银行增加4.8万亿元人民币;第三,货币供应量呈现反向增长趋势。从2022年开始,美国的M2增长率开始负增长,中美之间的差距扩大。第四,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倒挂。加息后,2022年10月高达220 BP。
王金斌指出,在此轮货币政策周期中,美联储从激进宽松转向激进紧缩,从就业优先转向通胀优先;相反,中国银行强调稳中求进。自爆发以来,它很少单独采取反周期政策,更多地强调跨周期设计和调整的改进。整体来看是一个降息的周期,双方的错位尤其体现在“倒挂”的利差上。
除了利差因素,王金斌进一步指出,在货币政策周期深度错位下,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美元指数。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低于市场预期,影响市场投资者行为,进而影响汇率。另一方面,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机制相对复杂:其走强可能是利差扩大造成的,比如美国单边加息导致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也可能是由于流动性机制,即在中美利差不变的情况下,美元指数因其一篮子货币疲软而被动走强,增加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推动部分资金流向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贬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表现如何?王金斌总结了三个特点:
第一,相对稳定。疫情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不到3%,小于美元指数中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化不大。全球主要货币中,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偏弱。
第二,市场化。央行用三因子模型控制汇率波动,防止汇率破“7”(三因子模型:中间价+最后一天收盘价+逆周期因子)。从2020年10月27日开始就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即使今年9月汇率跌破7.3也没有使用过。
第三,灵活性增加。2022年和2023年汇率波动加大,年收益率变化也有所扩大,显示了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提高。
随着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美国的核心PCE指标正在缓慢下降,通胀仍是美联储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背景下,限制性利率政策可能会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与此同时,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关注增长优先事项,同时平衡中美利差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王金斌说。
PCE是指个人消费支出,英文全称是个人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衡量美国居民在一段时间内的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和非耐用品、进口和国内生产。美国商务部的统计通常在每个季度初发布数据。
此外,王金斌指出,从长期结构性因素来看,2024年的贸易顺差可能会下降。据经合组织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为2020年以来最低。特别是美国和欧洲未来的经济下滑可能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压力,因为美国和欧洲是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占总顺差的65%以上。
“自2015年汇改开启人民币一篮子调节体系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6.7附近波动。根据人民币汇率的历史经验和对超调的实证研究,可以认为人民币的合理运行区间(非超调区间)在6.1-7.4之间,在6.7上下波动10%。因此,目前的汇率水平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均衡水平。”王金斌说。
11月2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出三个“坚决”:“坚决整治市场顺周期行为,坚决处理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这对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存在逆差(双逆差)。未来需要平衡跨境资本流动,因为这直接影响市场汇率。虽然这种双赤字的情况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但是一旦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就会带来一定的超调风险。通过平衡增长预期和利差,稳定外资和外贸,宏观审慎管理,明年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稳定运行。”王金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