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亿港元消失后,李宁再救李宁
【/h/]近日,被传即将私有化的李宁公司发布了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
【/h/]财报显示,李宁2023年营收276.0亿元,净利润31.87亿元,略低于预期的35.2亿元,同比下降21.6%,净利率11.5%。毛利率为48.4%,低于2023年上半年的48.8%。
【/h/]管理层认为收入未能达到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电商业务环境面临挑战,整体线上平台的环境变化导致入境客流大幅下降。此外,由于政府补贴等导致营业收入减少。
【/h/]关于私有化,李宁在财报会议上也做出了回应。“我们会考虑任何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的计划,但目前没有向您报告的计划。”
【/h/]在外界看来,李宁的回应和上一次公告中的用词有些模棱两可。暧昧在于没有直接否认私有化传闻,并在空之间给出了一个接近无限想象的词——“任何”。
【/h/]一。迟交的年度报告
【/h/]3月12日,有报道称中国体育品牌李宁公司正在考虑从香港交易所私有化。
【/h/]更具体地说,李宁邀请了许多全球和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如TPG、PAG和高要投资,探讨成为公司投资者的可能性。
【/h/]消息传出后,李宁股价应声上涨,股价涨幅高达20%,创出近期新高。收盘后,李宁宣布,他不理解公司“最近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的原因,也不明白必须披露任何信息以避免虚假市场。
【/h/]此时,距离李宁发布2023年财务报告仅剩一周时间。据推测,李宁的私有化将在财务报告发布后进一步披露。
【/h/]颇具戏剧性的是,李宁的财务报告并没有在预定时间(3月19日)发布,而是在第二天凌晨发布。尽管各大投行早已下调了对李宁财报的预期,但这份新财报在业内人士眼中仍不好看。例如,高盛维持李宁“中性”评级,目标价22港元,对应2024年预测市盈率约16倍。
【/h/]单从业绩来看,自2012年以来,李宁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
【/h/]2012年,在港股上市8年后,李宁迎来了第一次危机。由于资金链受损,其当年巨亏19.79亿,持续两年。2015年,李宁外出救火,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首次扭亏为盈,经营活动现金流转正。随后两年,李宁的营收相对稳定,维持在80亿左右。
【/h/]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当年“中国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凭借中国风一炮而红,直接带来营收的大幅增长,即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5.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84%2019年继续保持增长,收入同比增长32%至138.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10%至14.99亿元。
【/h/]不过,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营收增速开始放缓。然而,它在2021年迅速恢复。2021年全年实现营收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主要得益于疫情常态化和北京冬奥会临近。也是在这一年,李宁的市值一度超越至近2700亿港元。
【/h/]虽然股价与营收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是最近两年,李宁的业绩增长放缓,股价也一步步下跌,从最高的105港元跌至最低的14港元。如今,与2021年9月的峰值相比,李宁的市值缩水超过2100亿港元。
【/h/]难怪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李宁是去年香港证券交易所最差的蓝筹股。
【/h/]第二,为什么会这样?
【/h/]除了财报不尽如人意之外,李宁近两年的高端战略、跨界投资和收购动作也逐渐让人们对他失去了信心。
【/h/]远的不说,去年年底,李宁宣布将以22.1亿港元从恒基兆业收购香港一处商业零售物业,未来将把部分物业作为李宁香港总部。对此,李宁表示是为了国际化布局,而外界认为李宁是在香港楼市疲软时期抄底买房,因此股价在公告发布当天跌至三年半低点。
【/h/]李宁的“无所事事”不仅限于买房。
【/h/]更进一步,2021年,李宁也开始了咖啡业务,并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随后在湛江和厦门开设了门店,但在此之后,宁咖啡并没有向连锁咖啡店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h/]此外,2019年,李宁收购了Snake Club并更名为LNG ESPORTS。电子竞技业务的负责人是李宁的侄子李麒麟,他是李宁和樊菲体育的执行董事。
【/h/]如果说这次跨界尝试没有让李宁感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在主营业务上失去他的国家商誉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h/]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失败的高端布局。2021年,李宁作为国产品牌吸引了大量流量,随后李宁迅速提高了价格。当时在国潮之下,很多廉价的国货品牌开始崛起。相比之下,李宁的高溢价和弱设计逐渐暴露出来,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太贵”“定位不清”“性价比低”的质疑。
【/h/]其次,它是2022年李宁秋冬大秀的知名活动,在这场大秀中发布的产品被称为“日系风格”。这一事件让李宁陷入了更大的争议。
【/h/]与此同时,与老对手安踏相比,李宁在资本市场的业务布局未能为其带来更好的回报。
【/h/]2020年,李宁资本平台牵头收购了香港本土品牌宝诗龙控股的股权,随后将其整合为潮流品牌波司尼。x在2021年拓展至休闲装领域。2022年,樊菲·岳翎收购了意大利奢侈品牌阿米迪欧·特斯托尼;同时,它斥资1亿英镑收购了英国鞋类品牌克拉耶丝,占51%的股份。
【/h/]相反,安踏在投资方面一直在大步前进,先后投资了菲莱和始祖鸟的母公司。一方面,菲莱和始祖鸟瞄准一二线城市的中产人群,主打高端路线。另一方面,始祖鸟母公司上市后股价飙升至18.3美元,为安踏带来了大量收入。
【/h/]可以看出,近年来,李宁似乎迈出了正确的一步。难怪不仅股价低迷,而且市场规模也被安踏大幅缩减。
【/h/]第三,港股的新趋势——私有化
【/h/]事实上,为了挽救不断下跌的股价,创始人李宁去年抛出了高达30亿港元的回购计划。不幸的是,这仍然未能阻止下降。据花旗集团分析师称,这是李宁公司历史上首次采取此类措施。
【/h/]因此,当私有化的消息传来时,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这应该不是一个漏洞。不过,对于现在的李宁来说,私有化或许并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h/]一方面,私有化后前景不明。7年前,高瓴牵头的财团以531亿港元的价格在同样的情况下与百丽展开了并购。被私有化的体育业务线已单独在港股IPO上市。7年后,百丽作为成功私有化的标杆,时隔7年再次提交港交所。
【/h/]如果李宁能成为第二个贝儿,当然是最好的。但我害怕的是,李宁已经成为体育用品领域的第二个高峰。2016年,匹克斥资约25亿港元进行私有化。退市后未能在a股或其他地方重新上市,基本退出了体育用品一线梯队。
【/h/]其次,正如此前报道所述,李宁认为其公司在港股的价值被低估,并希望在潜在收购中大幅溢价于当前股价,这意味着私有化需要巨额资金。此外,李宁目前股权分散,三大股东合计持有21.47%的股份。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私有化更具挑战性。
【/h/]或许这也是李宁至今对私有化含糊其辞的原因。
【/h/]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20周年。2004年6月,成立14周年的李宁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体育用品企业。如果最后的结局是私有化,也会引起一片唏嘘。
【/h/]另一个让人觉得李宁私有化有迹可循的原因是港股的现状。
【/h/]香港股市的表现不容乐观。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恒生指数全年下跌2734点或13.82%,不仅表现逊于全球主要股市,而且连续第四年确认下跌。
【/h/]根据Dealogic的数据,到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参与的私有化交易价值40亿美元,而去年为12亿美元。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港股私有化升温与市场流动性紧张、估值偏低、流动性受限等因素有关。
【/h/]与此同时,除了私有化之外,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也在逐年增加。
【/h/]2023年港股市场回购公司超过200家,回购股份数量超过85.24亿股,回购股份金额约1206亿港元,是前五年年度均值的3.9倍。这也从侧面解释了这个市场流动性差、估值低的原因。
【/h/]最近,港股私有化退市的浪潮正在悄然兴起。除了李宁,包括CIMC、中国中药、魏桥纺织、新秀丽和欧舒丹在内的许多公司也宣布将很快私有化。阿里巴巴前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张勇最近加入了由“M&A女王”刘小丹创立的晨间基金。或许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词是M&A和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