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乡镇,该怎样发展经济?
镇域经济是指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的统筹安排和空镇级行政区划形成的开放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城镇经济是指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为主体,由一、二、三产业组成的复合体系。通过对粤西S镇的调查,可以了解镇域经济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乡镇的发展路径。
山区农业乡镇经济的基本格局
1。少有余粮的农场经营
S镇的村庄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主要有水稻、八角、芦笋等。养殖主要包括饲养鸡、鸭等常见家禽。全镇种植八角四万多亩。因为都是山区,大规模种植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农民分散种植。目前村里有种植丝瓜和火龙果的合作社,但规模都不大。种植丝瓜的合作社由3~4人合伙承包,面积约60亩;火龙果种植合作社占地10亩,3人合作。
自产自销大米:据调查,农民种植的大米大多以自产自销为主,且多为老人种植。当地地形基本上是山地,除了少部分连片耕地的村庄,大部分耕地都是细碎的,种植过程中很难使用机械化。
那我们来看收益:目前旱稻价格100斤160元左右,亩产900斤,亩产收益1400元左右。可见种水稻的成本还是很高的。不算人工,每亩地的成本需要600多元。工人的价格是100元一天。如果算上人工的话,种田基本没有利润。
零星卖的八角:基本上每个农户家都有八角,每个农户有3-4亩山地,多的有几十亩。据乡干部介绍,S镇是八角种植的源头,质量一直最好。广西目前还有一种八角,在那里比较大。S镇的八角主要在广西批发销售,也会有商贩过来收购,但由于种植分散,不成规模,整体附加值不高。
八角的价格随市场需求而波动。生八角卖4元到8元一斤,干果卖20到40元一斤。一亩山地可产八角约400~500斤。八角产量与农民日常管理有关,但由于大部分是山区,管理麻烦,很多树都种了20~30年,所以大部分农民日常生活投入不多,大部分只是量力而行。可见,地形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管护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当地农业的发展来看,受地形限制,加上当地耕地少,格局零散,很难发展大规模农业。所以当地农业规模普遍较小,以“口粮农业”为主。农民养殖基本用于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略有盈余。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经营农业的主体基本都是老年人,所以农业种植也为村里的大部分老年人提供了非正规的就业机会。看似没有货币收入,但农民在家种点田地、蔬菜、鸡鸭,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2。工业
S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现有工业主要是木材加工和部分加工业。根据S镇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进了H木业有限公司,从而延长了木材加工产业链,提高了木材的附加值。依靠林业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依托驻镇帮扶队,计划利用当地水资源做一个矿泉水厂,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此外,镇上还有少量的加工业,主要是服装加工、电子厂和手袋厂。据粗略统计,S镇有8家服装加工厂,1家核雕加工厂,1家手袋厂,2家电子厂。手袋厂规模较大,一整栋三层小楼,员工近300人,交货期可达500人以上。其他加工厂规模都比较小,每个吸纳15~20人左右。
在这些加工厂工作的大多数人是妇女。一般来说,这些妇女从事兼职工作,照顾家庭,进入加工厂赚取收入。所以当地的加工厂基本都是按件收费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工人有空就过来做,家里有事随时可以请假。许多陪伴孩子的女性劳动力构成了当地小型加工厂顺利运转的基础。相反,工厂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使陪读群体获得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也构成了部分父母留在镇上陪读的动力。
3。商业服务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镇上的商业服务种类繁多,有力地支撑了镇上农民的生产生活。并且具有以下特征。
从内容上看,具有本土化的特点。这个本土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营主体的本土化;二是业务内容的本地化。我们可以看到镇上商铺的主体基本都是镇内的村民,只有少数外地的人来本地。
从业务内容来看,都是与当地农民实际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从现有店铺来看,有为人民农业生产提供相应服务的农资农技服务站,也有百货商店、理发店、饭店、服装店、通讯服务、快递服务等。,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从规模上来说,以小店为主。可以看出,S镇的商业服务业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店面规模集中在50-100平米之间。主要以低端业务形式为主。
从空之间的布局来看,比较有序。我们可以看到镇上的商铺主要集中在“S路”和“G东路”,分布整齐,道路也比较宽敞。原因是这条街在90年代就已经规划好了。据当时负责镇村之间规划的一位老干部介绍,这个镇的规划在当时是M市首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分布有序,道路宽敞的店铺,即使在早上,道路也不那么拥堵。
从管理模式上看,它具有很强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因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的个体户,进出市场的成本比较低。
第一,租金成本低。目前街道铺面年租金集中在1 ~ 2万元;有很多商家都是在自己的房子里经营,所以租金成本几乎为零。
二是人力成本低。很多店铺都是自己和家人经营,少数店铺专门雇佣员工,可以降低经营的人力成本。
第三,入门门槛低。当地很少有大规模的商业投资,以饮食、日用品等轻资产为主。正是上述较低的运营成本,保证了乡镇商业服务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低成本为其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随时选择进入或退出。如果一次性投入过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会给经营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调整成本。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店铺能在村镇范围内生存。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当地商业服务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理解农村的“低成本”属性和非正规经济的灵活性。
从利润空来看,镇市空利润有限。当地属于人口外流的农业城镇,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外部城市,城镇空内的人口总是有限的。同类型店铺超载,必然会在有限的空空间内稀释现有利润空。毕竟“还是有那么多人。如果大家都来开店,那么到最后,大家的利润都会下降。”
镇上的商家不仅面临着同一市场区域内的竞争,还面临着外部大市场的冲击,尤其是“电商经济”对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冲击很大。一方面,物流系统越来越方便。比如S镇有三个快递服务点,基本覆盖了现有的快递服务公司,大大提高了农户与外部市场对接的效率;另一方面,村民的消费模式也开始受到网购的影响,因为网上可以提供更多种类的商品供他们选择,价格也会相对优惠。村民习惯了网购,就会减少线下消费的频率。
这在玩具、衣服等产品的消费选择上更为明显。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服装店和玩具店的老板反映,电子商务的冲击是最大的,这也是镇上很多服装店被餐馆取代的直接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镇的市场利润相对有限空,而且很容易受到外部大市场的影响。
多维视角下的城镇经济功能
通过以上对城镇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普通的农业乡镇区域,农业占据主要比重,而二、三产业规模普遍较小。在呈现不同产业比例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和理解城镇经济的功能。
1。城乡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城镇经济功能
乡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节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城乡元素的流动和交织,更直观的体现在这个中间平台上。
在县、乡、村的三维经济社会结构中,与县相比,乡是与农村互动更频繁、更密切的地域单元。一方面,乡镇可以直接提供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服务,支持农村农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与县城相比,农民进入村镇是一条低成本的城镇化路径,普通农民进入村镇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比进入县城更可行,因此对城中村农民更具吸引力。
可见,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村镇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乡镇发展基础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的乡镇都具备发展工业和旅游业的基础。对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农业乡镇来说,需要加强的是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资源,以提高其服务农民和带动村庄的能力,而不是过分强调其“发展”属性。
2。家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经济功能
我们可以看到,在镇上工作和做市场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一方面,农业为老年人在村里找到工作提供了机会。虽然没有直接的货币变现,但他们可以依靠土地实现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乡镇的工商业服务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多数当地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民生3-5个孩子非常普遍,而当地80后、90后生2-3个孩子也很普遍。很多因为要照顾家庭而不能出门的女性在当地寻找工作机会。可以看到镇上的纺织品加工厂和手袋厂基本都是带着孩子的妇女。
另外,从我们走访的近百家店铺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上一代就开始经营的老店,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因为不能外出照顾家人而开的。城镇内的市场机会为农民获得附近的市场收入提供了支持。
当然,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还是在城市,所以大多数农民家庭采取家庭成员分工的策略,从而在利益最大化和家庭繁衍之间保持平衡。当地家庭的大致分工主要是:父亲在村里工作,年轻一代的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本地工作,照顾孩子。
据调查,镇上的工资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比城里低,但比较灵活,可以方便女性接送孩子。经商的收入不确定,但基本可以获得和在外打工一样的收入。
如果镇上的女人完全是陪读,没有任何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就会全部集中在男方身上,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这意味着在外打工的男性不能有任何意外,收入也完全不能有波动。而如果村里照顾家庭的妇女能在镇上获得经济收入,即使不多,也能分担家庭整体的经济压力。因此,镇上的市场机会为当地农民家庭的顺利繁衍提供了重要基础。
3。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城镇经济功能
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一般农业城镇的农民养老责任基本都是家庭承担,可以看出当地老人基本都是自食其力。身体还能干活的时候,我就种点地,养几只鸡,这样就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不用伸手跟孩子要钱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农村土地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养成了工作的习惯。种菜养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时,去地里锄草,在院子里喂鸡,成了打发日子的一种方式。有事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另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缓冲区,从而避免了经济波动时期的整体社会动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而农村则扮演着“稳定器”和“蓄水池”的角色,而城镇的这个空面积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缓冲区。
在调研中,我们也走访到,曾经有一些群体在城市里做生意、打工,但是因为各种影响回到了城镇。比如镇上的一家服装加工厂,原来他在东莞开店10年左右。但近年来,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服装行业加速转型,由于不懂新技术,他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竞争中很快失去了优势。于是两年前回到镇上,开了这个加工厂。
从成本上看,他租了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月租2000元左右;劳动力主要雇佣当地女性,按件收费。加工的货物主要是东莞发货的外贸订单。他们主要负责按照相应的步骤将裁剪好的衣片缝合,然后通过物流送回东莞。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村民以前是做钢筋生意的,但是因为住房政策,生意难以为继,于是在乡上开了一家腊肉店。可见,小镇中既有主动寻求盈利机会的人,也有受外部影响而沉淀下来的群体空。这个空地区的非正规就业机会可以吸纳一部分群体,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缓冲区和蓄水池,就像农村一样。
由此可见,普通农业乡镇的经济功能侧重于为本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区县的重点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不同的区域定位要有所不同。
在此之前,县研究团队将全县分为创新极、发展极、稳定极三种类型。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中的基本单元,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城镇的功能是不同的。普通农业乡镇经济发展工业的空间有限,其发展重点是强化和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