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为啥整活?
广州地铁“花式宣传”被网友赞为热搜。
近日,广州地铁的广告屏上出现了求职简历、相亲信息、生日祝福等各种个人广告,被网友戏称为“大型全现场”,引发关注。
据广州地铁官方介绍,个人广告服务是广州地铁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新服务,需要在小程序中在线下单。
其中,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形象宣传、生日祝福、爱情表白、纪念日、节日祝福、毕业纪念日等。价格从380元到999元不等。如12个灯箱,666元/5天;全天轮流播放电子屏,999元/3天;电子屏分时销售380元/3天。
在这种创意形式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探究广州地铁盈利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目的。
6月12日,广州地铁发布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广州地铁2023年营业收入141.24亿元,归母净利润2092.7万元,比2022年归母净利润下降8.17亿元。
从年报中可以发现,政府补助的下降和资产处置收益的减少是其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1。地铁赚钱有多难?
在广州工作的小欧每天需要从珠江新城站乘坐3号线往返番禺。平时,她总是快节奏,忙忙碌碌。今年4月中旬,地铁站里一个装着简历的灯箱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朋友,说:“现在的人太会‘整工作’了。”
之后,她开始在地铁站里频繁看到这样的广告。有人送祝福,有人求婚,还有人宣传自己的原创歌曲。
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种形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友的新平台;有人认为,个人广告已经成为广州地铁的一张独特名片。还有人说,广州地铁开设个人广告的背后,是出于对利益的关注。
广州地铁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地铁(含广东城际和有轨电车)线网日均客运量860.52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69%,比2022年上升6%,地铁成为市民出行首选;广州地铁(不含城际和轨道)全年运送乘客31.3亿人次,时隔4年再次达到30亿人次大关。
【/h/]虽然客流持续增加,但广州地铁利润较2022年大幅减少。
2023年,广州地铁营业总收入达141.2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归母净利润仅为2092.7万元,较2022年减少8.17亿元。
其中,2023年其他收入(政府补助)减少9.58亿元,资产处置收入减少14.84亿元,也是其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
轨道交通行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具有投资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一般以政府投资为主。
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财政压力骤然加大,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难以为继。此外,一些城市还在建设新线,建一条线至少需要几十亿元,有时可能要几百亿,这导致一些城市的地铁公司负债累累。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地铁创新盈利模式迫在眉睫。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收入主要分为售票收入和非售票收入。因为地铁是公益性项目,票价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制定的,一般地铁公司不能随意涨价。所以地铁要想增加收入,必须从非票务收入入手。
以2022年中国最赚钱的地铁城市武汉为例。武汉地铁2022年的门票收入为31.27亿元,与投入成本54.12亿元相比,净利润为-22.85亿元。
然而,虽然武汉地铁的门票收入净利润为负,但武汉地铁资源一级开发的收入为53.94亿元,成本为23.26亿元,净利润达到30.68亿元,弥补了门票收入业务带来的亏损,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地铁资源一级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地铁+物业”的开发模式,也就是TOD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提出了“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模式)。替代地铁就是以车站为核心,综合开发周边的商业、文化、居住等区域。
作为世界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教科书,中港地铁的持续盈利有赖于这种模式。
40年来,除了2020年因通关亏损48亿港元外,港铁每年都在盈利。其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478.12亿港元,归母净利润达98.27亿港元,同比增长2.9%。其中,物业发展业务的税后利润达104.8亿港元。
二是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巨大。
从去年开始,中国各地的地铁都出现了“开源节流”的趋势。
一、杭州地铁调整自动扶梯运行时间,部分车站工作日只在上午和下午开通自动扶梯。随后,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20个车站的公共区域更换了照明灯具。据估算,仅此次改造每年就可节电52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41吨。
于是,广州地铁公交告别了“15次乘坐6折”的方案,调整为“80元内不满200元打8折,超过200元打5折”的累积优惠方案,偷偷涨价。
在地铁普遍亏损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成为很多城市地铁的主要任务。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1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扣除政府补贴后只有5个城市盈利,分别是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和常州。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城市地铁都处于亏损状态呢?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高是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地铁建设成本极高。在我国,地铁建设费用包括工程费用、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费、道路救济费、管线搬迁费。在建设成本中,利息支出不可小觑,因为地铁建设周期很长,投资巨大。
以佛山地铁11号线为例,根据公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为87.39亿元,其中建筑安装43.16亿元(含轨道交通土建同步建设19.7亿元)。按资产归属,道路建筑安装费用约23.46亿元,轨道交通约19.7亿元。项目总拆迁费用为25.86亿元。
此外,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我国地铁平均每公里单位造价已从前几年的每公里5亿元左右上升到7-8亿元,一线城市地铁造价往往超过每公里10亿元。
地铁建成后,花钱远没有结束。地铁公司还要支付高昂的运营成本,包括人工、电力、维护和安检费用。而且这部分成本相对刚性,无法有效压缩。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十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及发展思路报告》,2019年全国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中位数(不含大修更新)为1126.15万元/km,进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广深等地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超过1500万元/km。
了解了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高成本,就不难理解城市地铁赚钱的花式行为了。
以广州地铁为例。2023年,广州地铁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土地整备+物业开发+城市运营+产业引进的发展模式,创新多种模式,增加广告业务收入和商业业务收入。此外,还积极“出海”,成功拿下墨西哥地铁1号线咨询服务项目合同。它还与越南胡志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承诺。
上海地铁也另辟蹊径,从事多种副业,如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上海地铁集团将地铁车辆出售给子公司,然后以较低的价格租回使用,有效缓解了其资金压力。
此外,上海地铁甚至在轨道交通的楼顶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2022年将产生近3000万元的收入,有效弥补了地铁门票收入不足的问题。
未来,在香港地铁和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成功的盈利模式下,只要转变思路,敢于探索新模式,盘活“地铁资源”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