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8年、造价超50亿元:中国为什么坚持造大型邮轮?
站在这艘白色大船面前,很难不感到自己的渺小。
对比真的很惊人——长度323.6米,相当于隔海相望的埃菲尔铁塔;高72.2米,相当于一座24层的高楼矗立在岸边;船上有2125间客房,可容纳5246名乘客和近1300名船员。是不折不扣的“海上城市”。
当我们的目光定格在船体上悬挂的标语“中国人的邮轮梦从这里起航”时,渺小感很快被骄傲和自豪击碎,一种更加宏大的海洋梦和家国情怀涌上心头。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大型邮轮“阿达魔都”号。历时八年完成,合同造价超过50亿元。2024年1月1日,阿达魔都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起航,商业运营揭开序幕。从此,乘客最低2000多元就可以乘坐中国制造的大邮轮出海。
随着情绪的涌动,问题隐现:中国为什么要做国产邮轮?
乍一看,似乎这应该不是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高铁、航母、飞机,大国重器的队列越来越长。还需要有自己的大型邮轮。这既是工业能力的体现,也是民族感情的寄托。
但细看之下,邮轮并不属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疫情发生前,中国每年有近500万邮轮乘客,而中国14亿人口中的大部分人从未体验过这种小众的出行方式。
大型邮轮的技术难度也是极高的,中国之前没有相关经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总设计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告诉一位旅者,中国选择了一条更加审慎的道路,国产大型邮轮最终确定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
对于这个国之重器,有人质疑“建不如买,租不如租”,也有人质疑“邮轮不是必需品,只是高端奢侈时尚产业”。为什么中国要亏本造自己的大型邮轮?
答案在于一个提议和一串数字。
首先,突破欧洲三巨头的垄断。
世界上能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不多,即使是美国。现在中国是欧洲以外少数几个有这种能力的国家之一。
大型邮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单项机电产品,集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于一身,属于典型的高端装备。
豪华邮轮的制造在欧洲举足轻重,尤其被迈耶、尚蒂尔斯大西洋和芬坎蒂里三大巨头垄断。
得益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洋文化,欧洲的船舶历史悠久,积累很多。以德国工业4.0时代的典型代表美亚集团为例。从1751年开始建造小木船到1874年,交付客渡船、滚装船、液化气船、集装箱船等各类船舶。1985年,正式进入豪华邮轮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国际知名的豪华邮轮专业制造商。
根据英国造船和航运动态分析机构CLARKSON的统计,截至2023年10月初,超过90%的中大型邮轮(5万总吨以上)订单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
垄断就意味着风险,挑战总是会有的,日本就是重要力量。
日本三菱重工是最早进入邮轮制造业的亚洲造船厂。2000年,它接受了两艘大型游轮的订单。但由于缺乏建造经验,其中一艘游轮在建造过程中被大火烧毁,损失惨重。另一艘船不得不被转移到芬兰马萨造船厂进行建造。
十年后,日本三菱重工东山再起。2011年,它又赢得了两艘大型邮轮的订单。但由于国际标准的调整,在建造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船东和船厂的意见也不一致,因此工期一再拖延。两艘游轮导致三菱重工损失超过20亿美元。2016年直接宣布放弃10万吨以上的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欧洲之外,谁能俘获这颗造船的明珠?这一次,中国挑战大型邮轮。
中国的造船业历史悠久,曾创下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纪录,但现代炮火让造船业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造船业从废墟中重建,涌现出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等一批地方造船企业。然而,远洋船舶仍然依赖外国租赁。江南造船厂原总工程师沈懿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造?”
1958年11月,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建造。这艘船使用了从苏联进口的全套设计图纸和设备材料。在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中国的造船业开始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东风是中国人首次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船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中国造船业全年接新船订单过亿吨,成为世界造船史上首个年接订单过亿吨的国家。2008年,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号”自主建造。2012年交付中国首舰空母船辽宁号,获得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之二,只剩下一艘大型邮轮。
2013年4月* * * * *考察三亚国际邮轮港时,要求加快邮轮港建设,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并提出“我们也要建造自己的邮轮”。
陈刚告诉一位旅行家,日本主要走自主设计建造的路线,但邮轮建造的复杂和难度超乎想象,失败为后人提供了借鉴。通过对国际案例的研究,以及与高铁、国产飞机建设路线的分析比较,中国选择了更靠谱的方式,国产大型邮轮最终确定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
【/h/】2018年底,CSSC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订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合同,直接购买芬坎蒂尼集团的设计图纸,开启了国产大型邮轮的引进之路。
2019年1月开始详细设计;3月,签署了第一份采购合同;7月开始生产设计,之后陆续开工。2020年11月,第一个总段结束,邮轮正式停靠。2021年至2022年,重点开展搭载、舾装、后台、内饰建设,完成多轮测试。2023年6月,邮轮停靠;7月,一审完成;9月,完成竣工试验;11月4日,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命名交付。
建造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佩对一位旅行者说,“今年的两次试航都很顺利,检验项目全部通过。事实上,根据合同,12月底就交付了,但我们提前完成了。”
国产大型邮轮阿达魔都号的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之后第五个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也是能够同时建造航母、大型LNG船和大型邮轮的国家,成功摘得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第二,造船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如果说突破欧洲封锁是中国发展国产大型邮轮的历史使命,那么带动产业链将是一笔划算的经济账。54亿的成本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业内公认邮轮具有1: 14的带动效应,即建设端1元的投入带动邮轮经济14元的产出,包括机械制造、材料、电气自动化、旅游、餐饮、酒店、房地产等。仅按照首船54亿元的成本,就有756亿元的溢出效应,国产大型邮轮带动了价值近千亿元的产业链。
以前邮轮是典型的路过经济,邮轮运营的收入并没有真正留在国内。外企觉得市场好就来,市场不好就马上撤。当邮轮行业真的留在中国,会发现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爱达邮轮告诉一位旅行者:“邮轮产业链长,从设计建造、供应链体系、人员培训到邮轮运营,可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如就业、船舶供应体系建设、港口配套设施和服务完善、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对经济的贡献显著。”
以“阿达魔都”号上的地毯为例,大概有7万平米空的房间需要铺地毯,相当于3家五星级酒店的铺设量。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主任吴说,邮轮上的地毯要求很高,比如耐火性、抗压回弹、绒毛颗粒度、脚感舒适度等,地毯与周边的接口也很讲究。目前地毯都是进口的,但是随着邮轮建造的落地,国内相关的制造配套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出来。另外,餐厅区域的厨具和客房的床上用品都是一样的。
邮轮采用中国供应链可能不难,但真正的目标是保证低成本高质量的供应。陈刚拿船上的椅子举例。海外供应商的报价是300欧元,很贵。于是公司在国内找了一个合格的供应商,对方报价300欧,因为阻燃面料需要从海外进口,生产规模小,成本降不下来。
“欧洲围绕德国、意大利、法国形成了当地的邮轮产业园和邮轮小镇,设计师、总承包商、供应商的产业集群效应突出。未来,在中国,组装厂也将用于支持整个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如果不这样做,成本必然会降下来。”陈刚直言。
陈刚表示,打造产业集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外高桥造船作为链主的使命和责任。如果能带动邮轮建造产业链落地生根,不仅能降低建造成本,还能形成产业辐射效应。
2022年8月,工信部等五部委发文加快发展邮轮游艇装备和产业,提出6个方面19条意见,从制造、供应、消费、人才、金融等方面鼓励邮轮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邮轮旅游。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王洪向一位旅行者解释了邮轮全产业链战略的规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书记、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建勇表示,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工业经济的贡献预计将达到5500亿元。
第三,中国将冲击全球最大邮轮市场。
对于内陆面积广大的中国来说,邮轮似乎很遥远。它存在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存在于神秘的大西洋中,却不在中国14亿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很少有人在旅行时考虑豪华邮轮。
中国的邮轮市场是2006年才培育起来的,歌诗达邮轮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邮轮运营商。随后,皇家加勒比邮轮、嘉年华邮轮集团、诺维信邮轮、MSC意大利地中海邮轮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根据国际邮轮经济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到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就会快速到来。2012年,中国人均GDP突破“邮轮经济”指标底线,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二线城市较早具备发展邮轮经济的基础。
从绝对值和中国14.12亿的人口规模来看,邮轮在中国的渗透率较低,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仍是小众产品,但中国的邮轮市场不容忽视。
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很惊人。据一位旅客介绍,2012年至2019年,中国邮轮旅客数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很快,从66万人增长到近500万人。王红告诉一位旅行者,自2006年中国邮轮市场启动以来,邮轮游客数量每年增长40%以上。从2006年到2017年,中国邮轮产业从无到有,弯道超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邮轮市场。
到2035年,我国邮轮年客运量将达到1400万人次,这是2018年交通部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意见》中的规划。
“按照人口基数和收入比例,中国应该占世界邮轮市场的30%,而目前的市场份额只占5% ~ 8%。中国的邮轮市场还有很大潜力。”皇家加勒比邮轮亚洲公司董事长刘子南表示,2035年中国的市场规模大致相当于2019年的北美,邮轮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望达到5500亿元。
【/h/】疫情导致中国邮轮业停摆三年,2023年开始复苏。2020年1月29日,中国市场全面停牌。直到2023年9月1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工作的通知》,宣布我国将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
刘子楠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邮轮经济已经初具规模。经过这一轮行业复苏,市场规模保持20%的年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
“2024年是关键的一年。我们预计2024年市场将恢复70% ~ 80%。如果能实现,2025年还会继续反弹,甚至恢复到100%。”王红对一个旅行者说。
国内大型邮轮Ida Modu也将于2024年元旦起航。业内普遍预计,国内外大型邮轮的回归将推动中国邮轮市场的全面回暖和开航。
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型国产邮轮,未来的邮轮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